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河南辉县:裴寨村的三个夜晚
发布时间:
2019-07-24 10:00
来源:
河南日报
2019年7月16日下午4点多,河南省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站在卧羊山上的田心池旁边,指着西北的太行山深山说:“田心池的水,是从100公里外引来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下午6点钟,在围村的绿化带上,村民们正用水管浇着绿草红花。正在修整的草坪,自动喷灌系统已经安装完毕。在裴寨村1排1号,女主人马小青拧开水管,接了一锅水准备熬小米粥。这些平凡再不能平凡的用水片段,如果放在过去,却是裴寨人心中的痛,祖祖辈辈盼水,可祖祖辈辈没水。裴寨人排辈分全部与水有关,流传最广的歌谣全部来自对水的渴望。自从裴寨人把裴春亮推选成当家人,他个人出资2.1亿元带着乡亲们建新村,打深井,垒田心池,修水库,育产业,让裴寨村成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党员裴龙德说:“现在家里村外,都有用不完的水。看着现在的幸福日子,哪个裴寨人都不会忘记以前的难和苦。”
1975年6月某日凌晨两点
“快收麦了,俺寻思着早点儿去老井挑点水,天亮了不耽误割麦。”今年60多岁的村民裴龙爱回忆说,“1975年6月初的一天凌晨两点,俺起床挑起水桶还没到井旁,就看见前面排了四五个人。都是一个村的,就一边等水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裴寨村有一口先人留下的井,全村人靠着这井吃水,一年到头都是排队挑水。村民们互相串门,饥了给馍吃,但渴了不会让你喝水。家家户户,都有水窖。出门不用锁门,但一定会锁好水窖。
裴龙爱说,收麦时全年最旱,水桶下去一次,只能打几碗水。打一桶水至少得六七次,中间还得稍等等,不然井底也没水了。 1小时后,终于轮到裴龙爱了。他说,水桶上上下下七八次,才把另一个水桶装了八分满。当时想着再打一次盛满就走,但是后面的裴清利不干了。“差不多就得了,后面还有人等着呢!”裴清利一脸不耐烦地嘟囔着。“按辈份,他比我大一辈,可当时俺20多岁血气方刚,哪里受得了这气?”裴龙爱一下急了,“咋了,我就要再打一次,你能咋?”“我能咋?我就不让你再打了,轮到我了!”裴清利的脸上也挂不住了。说着两个人动起了手,乡亲们见了,赶紧上前拉开。裴龙爱说:“为了一口水,俺爷儿俩动了手。唉,都是缺水闹的!”
2013年12月14日凌晨两点
2013年12月14日凌晨两点,裴春亮再睡不着了,他披了件大衣来到水库边。“听着‘哗哗’的水流声,我觉得比听啥音乐都得劲。”对那一天的事,裴春亮记得特别牢。
开山引水
2013年12月13日,裴春亮和大家利用村北800米处的天然深沟,建成了库容80万立方米的水库。看着100公里外的水流到了水库里,裴寨人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喜悦:群众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都来看稀罕,有的买来了鞭炮,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有的挎上腰鼓,又蹦又跳敲了起来。“站在水库边,想想这几年找水的不易,大家感慨万千。”裴春亮说,“当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病倒在引水工地上的老党员裴清信。70多岁了和年轻人一样抬石头,运水泥,晚上加班加点算成本、核账目。有段时间,我看他老是上不来气,出虚汗,就想让他休息一下。他却说,这个年纪,谁会没个毛病?都去医院了,水啥时候能引来?结果,没等水引来,他就因病去世了。”自从裴春亮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他就开始在水上做文章:打出500多米的深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修了田心池,解了群众的用水难。建起了水库,解决了群众的发展难。“只要群众再不用作水的难,我就是作多大难都不算难。”裴春亮边转边想,直到天发白,他才回了家。
2019年7月6日凌晨两点
“电闸一推,水就流到了大棚里。浇葡萄树很轻松,就在大棚里看着,别浇多了就中。”2019年7月6日凌晨两点,村民裴龙曦对记者说。他在裴寨村高效农业示范园承包了6个大棚,两个大棚种植了桃树,另外的4个大棚种了夏黑葡萄。
“这几天正是葡萄需要浇水的时候,浇一个大棚得两个多小时。4个大棚浇完,就凌晨两点多了。虽然不用出力,但却占时间。”裴龙曦笑着说,“夜里10点多,俺媳妇给俺拿来了啤酒和凉菜。喝着啤酒浇地,这在以前可是做梦啊。”裴龙曦说,水泵装在水库里,地埋管通到大棚里。用水的时候,到水库旁一推电闸就中了,方便得很。示范园有100多个大棚,要是没有水,别说蔬菜了,就是果树也没法活。今年葡萄行情好,一斤能卖8块钱,一个大棚挣两三万不成问题。”裴龙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裴寨的产业围水而上,养锦鲤、种鲜花,一个比一个挣钱。裴春亮说:“以前因水而穷,现在因水而富。”(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马丙宇)
(原载于2019年7月22日《河南日报农村版》1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