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弘扬先进群体精神 传承辉县红色基因
发布时间:
2019-11-11 09:00
来源: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到辉县工作半年多来,我先后多次深入各乡镇、村、企业进行调研,在了解基层现状、倾听群众心声、感受村情民意、为民排忧解难的同时,对辉县历史、辉县精神、辉县先进人物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干部群众从内心洋溢出来“辉县人民干得好”的骄傲自豪和“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创业激情,令人敬佩。郑永和、孙钊、张荣锁、裴春亮、范海涛、赵化录……一个个英模先进人物的名字反复在我脑海中浮现,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切。我常常想,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在辉县?为什么辉县精神能代代相传?为什么辉县先进人物能层出叠现?为什么他们能经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弘扬先进群体精神、传承辉县红色基因?
辉县地处太行山南麓,豫晋接壤地区,总面积2007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办事处)、540个村,总人口88万,是太行山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生于斯长于斯的辉县人,把太行山的品格牢牢刻进了基因里,融进了血脉中!苦干实干,栉风沐雨,坚韧不拔;听党话,为民干,夙兴夜寐,大爱无言;跟党走,接力干,薪火相传,大道至简。这是辉县先进辈出、群英荟萃的发端和密码,也是“辉县人民干得好”精神的力量源泉!我们弘扬先进群体精神,不仅要学习先进群体事迹,更要和他们比一比,“照照镜子”,找找差距,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
先进群体精神是不忘初心敢奋斗、无私奉献为人民的实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勤劳朴实的辉县人民正是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践行了总书记的光辉思想。以前,我曾学习过郑永和老书记的先进事迹,对“全国大乱,辉县大干”的那段历史有着粗浅的了解。到辉县工作以后,经过耳闻目睹和现场体验,才深刻体会到郑书记对辉县精神的奠基性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郑书记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父老乡亲吃饱穿暖,带领辉县人民劈山开路、筑坝蓄水,修水库,建电站,修公路,办企业,开启了辉县“大干”时代!“辉县人民干得好”享誉全国,“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辉县精神代代相传。直到今天,那个时代战天斗地的创业成果依然深深地润泽着辉县这片土地。2016年,辉县市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虽然山洪肆虐,水漫良田,但得益于郑永和时期修建的十几座中小水库,尽管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高达3.3亿元,却没有造成一起人员伤亡!在辉县的土地上,至今仍在流传着这样一句充满思念的话语:吃上白面馍,想起郑永和;用上水浇地,想起郑书记。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郭亮村十三壮士振臂一呼,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战酷暑,斗严寒,硬是在万丈悬崖之上凿出了一条长达1200多米的“绝壁长廊”;是这种精神的感召,“太行新愚公”张荣锁带领回龙村群众,挖地穴、搭窝棚、睡草铺,苦干三年,劈开九座山头,打通四个隧道,修建了8公里长的盘山挂壁公路,终于结束了山区百姓出行难的历史,使全村群众从此走上了富裕路。
我们学习先进群体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做到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是否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先进群体精神是不折不扣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管党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我们党98年的风雨历程中,共产党人靠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开启了中华民族黎明的曙光。今天,在共城大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念,经受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全国道德模范”范海涛不仅是河南孟电集团总经理,同时也是一位有着36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位带领村民过上了城里生活的村支部书记。在南李庄社区,处处都能看到浓厚的红色场景,处处都能感受到老百姓“听党话、跟党走”的质朴情感。南李庄社区大门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宣言,是范海涛对党的真情告白、对群众的深情承诺,也是全体村民的共同心声。范海涛常说:爱党,就要为党做点事情;爱乡亲,就要富一方百姓。我们共产党员,不止自己要听党话、跟党走,最重要的是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只有把老百姓聚集在党组织周围,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才会更加坚固、更加深厚。
我们学习先进群体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为党分忧的赤子之心,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听党话、跟党走”,是否做到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是否做到了为党分忧、为党尽职,因为对党忠诚,是一个党员干部首要的政治品质。
先进群体精神是自强不息奏华章、乡邻不富誓不休的奉献精神。共产党人的人生信条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怎样做到真正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那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大局、勇挑重担,以苦为乐、乐民之乐。“最美奋斗者”裴春亮,先富不忘乡邻,积极回报社会,出资数千万元,无偿捐建裴寨社区,使全村老百姓免费住上二层楼房。他装路灯,修道路,铺管道,建新村,兴产业,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住房难”“增收难”等问题,带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践行了“乡邻不富誓不休”的铮铮誓言。如果问他图什么,也许就是老百姓信任的目光,坚定的眼神,掏心的话语,还有一个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裴春亮说:“我富起来了,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裴寨村,不能忘记对我恩重如山的裴寨人。”除夕夜,那一碗碗温热的头锅饺子,就是裴寨村群众一句句的感激话语。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这就是对共产党员奉献精神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我们学习先进群体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热爱家乡、致富乡邻的为民情怀,看看自己是否把根深深地扎在群众之中,是否带着最朴素的情感为一方百姓做事,是否做到了把群众当亲人、先富带后富,因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的终生追求。
先进群体精神是时不我待绘蓝图、勇于创新立潮头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要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太行崖柏”赵化录,扎根基层20多年,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凝聚成“逢旗必夺、逢冠必争”的冀屯精神,把冀屯镇从一个无名小镇,变成中原名镇!他注重党建引领,探索形成的“三三一”党建工作法,使冀屯镇成为辉县党建工作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他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推出的“红分”管理制度,用小积分撬动了乡村振兴大战略;他抢抓发展机遇,建成全国种植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产业化程度最先进的食用菌基地,冀屯食用菌叫响全国。冀屯镇走出了党建工作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新道路,较20年前,冀屯镇GDP增长27.5倍、财政收入增长2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2倍,综合实力在全省乡镇中名列前茅。早已过了鼎盛之年的赵化录,却仍然保持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一种“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的担当精神,勇挑时代赋予党员领导干部的重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不断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和热切期盼。
我们学习先进群体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抢抓机遇、敢于胜利的胆识魄力,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改革创新、勇立潮头,是否做到了“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是否练就了过硬本领,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的洪流之中,因为伟大的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郑永和、孙钊、张荣锁、裴春亮、范海涛、赵化录……一名优秀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把标尺,就是一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先进群体精神的浸染下,乡村教师张锦文,甘于寂寞,爱生如子,坚守山区41载,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那份赤诚和执着,点亮了孩子们追求梦想的盏盏“心灯”;偏僻山村川中幼儿园的几位青年教师,在办好幼儿教育的同时,自觉参与并承担社会管理,为幼儿家长义务开班办学,“金色纽带”连接你我,“川中社大”享誉全国;大学生村干部王萌毅,放弃城市的稳定工作,回报桑梓,青春洒社区,奋斗书华年,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代又一代辉县人,在对辉县精神的传承中奋斗,在奋斗中追梦圆梦。这些新涌现出来的身边典型,就是辉县精神的最好传承者,必将为激发辉县新活力、打造辉县新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持续深入开展,组织部门要聚焦主责主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组工干部要对标对表找差距,学思践悟抓落实,为实现市委绘就的发展蓝图,完成“旅游天堂、太行水乡、文化圣地、活力新城”四大目标,写好“一山一水一业一城一乡”五篇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辉县人,尤其是辉县的党员干部,要守护好、传承好辉县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见贤思齐、奋发有为,敢于奋斗、敢于优秀,忠诚担当、开拓创新,为辉县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