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百姓的“一号工程”始终装在心中——记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
发布时间:
2020-06-18 08:51
来源:
凤凰网
——记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
提起“一号工程”会想到什么?是重大技术的攻坚,还是重大项目的实施,没错,一般而言这些都是备受关注的“一号工程。”但是对于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来说,村里一块2000多亩的红薯地才是他心目中的“一号工程”。
这项“一号工程”,是裴春亮去年结合太行山区群众种植红薯谋划的,计划筹建一座占地2000亩的辉县薯品产业园,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规模化发展红薯深加工产业。
然而,项目刚准备如火如荼的开工,却遇到了障碍。农村建设用地成了该工程的一大“瓶颈”。农村建设用地是指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个人投资或集资,进行各项非农业建设所用的土地。如果建设用地审批不下来,那么薯品产业园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就在今年5月,政策红利如期而至,张村乡被确定为全国国土全域整治项目200个试点乡镇之一。“解决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后,我们将从品种培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环节,打造可追溯的红薯产业链,建成南太行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生产基地。”6月10日,裴春亮兴奋地介绍。
最近几天来,裴春亮一直围绕村里今年各项工作“排兵布阵”。裴春亮说:“今年是一个特殊年份,除了常规工作要跟上,我们还得紧盯村里的‘一号工程’,把疫情影响的时间‘夺’回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如何把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关键在干!”
裴寨村位于太行山区,“住房难、吃水难、生产难、出行难”是以前裴寨村的基本状况,传统的务农耕织根本无法满足村民们脱贫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有闭塞的思想,没有偏远的村庄。”除了村民们兴办集体企业,裴春亮还积极组织村民进行招商引资,将偏远的村庄拉上驰骋的经济马车。在裴寨村口,看着正在加紧装修的上海合禾服饰公司,裴春亮介绍,这是村里新引进的一家以高端服饰定制为主要业务的企业,目前正进行形象顾问和量体师的技能培训,预计再有十多天就能投产。
凭着大胆开放的思想,裴寨村电商扶贫平台帮助张村乡406个贫困户开了网店。“俺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有6万余元,加上业绩分红,月收入5000元不是梦。”前不久,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张村乡井南洼村31岁的贫困人员代艳萍成为一家淘宝店主,主要销售裴寨村的酸辣粉和辉县当地扶贫产品。不仅如此,作为辉县市农村电商孵化园,正在规划的裴寨电商扶贫大厦建成后可以再增加1500家淘宝店铺,助力裴寨乃至周边的太行山区群众从淘宝中“淘到宝”。
如今的裴寨村,已经从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人均年收入超过1.8万元的新型城镇化社区,让越来越多的山区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梦想,更是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振兴路上的创业“潮人”。
作为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带头人、总指挥,裴春亮说:“作为一个在党的好政策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与祖国同频、与人民共振,才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群众心里盼的,就是裴春亮要做的。两会期间,他把农民的呼声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关于“农”字他提出了七项建议。
后疫情时代来临,经济复苏成为最紧迫的问题,裴春亮一方面组织科学抗疫,确保了全村上万人无一人感染;另一方面,他又前往农耕一线,创业一线,积极组织复工复产。“在只争朝夕的关键时期,慢一步差之千里,误一时遗憾终身。我们只能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以对群众的亲劲儿、抓工作的韧劲儿、干事业的拼劲儿,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担当。”裴春亮说。这就是裴春亮,一位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心中“一号工程”的人,一位始终心怀百姓的人。(张泳恒 原志强)
上一页
上一页
相关新闻